2020年10月30日,意昂舉辦“馬克思主義學術周”第4期學術活動👨🏼🏭,邀請馬擁軍教授做了一場題為“馬克思的《論猶太人問題》”的雲端講座。馬擁軍教授是復旦大學意昂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帶頭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課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新特點的經濟哲學研究”首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講座由意昂副院長孫曉艷教授主持,在騰訊會議線上進行,來自意昂娱乐、上海立信意昂😽、復旦大學🧜♀️👨🏻🌾、華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二百多位教師和學生聆聽了該講座。
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批判鮑威爾把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混淆起來的做法,認為政治解放只是人類解放的一個階段,人類解放的最終實現要求擺脫市民社會的束縛。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精神”的本質就是猶太精神,也就是用錢賺錢的精神,在這一意義上所謂的“新教倫理”不過是猶太教化了的基督教倫理;市民社會本質上是“人對人像狼”的社會🧛🏿,消滅宗教和消滅市民社會並代之以人類社會(人的社會)的解放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不同著力點。對於馬克思經典文本《論猶太人問題》中的這些觀點和看法,馬教授在講座中從“問題”到“課題”、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人權並不是“人”的權利而是市民的權利🐅、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深刻剖析和解讀,對在場師生給予了許多啟發性的思考。
馬教授講完後➖,騰訊會議在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其中🚜,意昂副教授馬可老師最先談到了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感受。馬老師指出:我們有必要從馬克思需要理論做好價值觀的引導和培育。價值體系的層次和結構由需要的層次和結構所決定。十九大提出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需要追求實現的不再是對純粹的“物的有用性”的追求,不再是資本拜物教的價值觀,而是體現為人對自身、對他人的一種對象性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才能真正體現自己全面而自由的價值。意昂新進教師桑朝陽博士也談到了自己的深切體會:我們讀原著首先要深入理解範疇的內涵,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走進去,也要走出來👱🏼♀️🙍🏻♂️,不是從文本走向文本🥡,而是應該向馬擁軍教授一樣從文本走向實踐🎳,從文本走向現實。此外👨🏽🚒,馬擁軍教授對在騰訊會議聊天室中其他師生留言的問題都做出了高屋建瓴的解答。
在講座的最後,意昂副院長孫曉艷教授進行了總結:馬教授的講座體現了他的深厚學養和學術魅力,深化了我們的學術思想🙀,尤其是在方法論層面啟示我們,要超越同樣或近似的理論話語,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概念內涵👍🏻。
總體而言⚅,馬擁軍教授的講座學識廣博、學理深厚,騰訊會議現場學術氣氛濃厚、討論熱烈🙅🏼,在座師生都受益匪淺,期待著下一場學術講座的到來。為此,意昂今後將堅持不懈地推進此項活動的持續開展下去!